主動脈支架微創治療台灣發展史--主動脈瘤與主動脈夾層治療新紀元-

主動脈支架微創治療台灣發展史

-主動脈瘤與主動脈夾層治療新紀元-

 

臺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施俊哲教授

背景

主動脈支架微創治療台灣發展史-主動脈瘤與主動脈夾層治療新紀元-

. 開創

1999年八月二日,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施俊哲教授與放射部曾修三醫師團隊成功完成台灣主動脈支架血管腔內術式首例,開啟腹主動脈瘤微創治療新紀元。(圖ㄧ)

 台灣成功首例



(圖ㄧ)

 

台灣心臟血管外科最大改變開始於2005年七月七日,腹主動脈支架及腔內技術經衛生部正式核可,並引進為常規手術。

並改變傳統剖腹,轉型成以腔內微創術式為主之治療方式,並呈現快速發展。(圖二)

 


(圖二)

二.領先 

胸主動脈支架首例

2006年十ㄧ月十三日成功完成首例以主動脈支架血管腔內治療主動脈夾層(圖三)

 

(圖三)

髂動脈分支支架首例

2010年二月一日腹主動脈支架正式成為健保給付項目,同日臺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團隊合併使用髂動脈分支支架,完成治療腹主動脈併髂動脈瘤,成功保留內髂動脈血流灌注。(圖四)

(圖四)

開窗支架首例                

2011年九月二十六日,臺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團隊首先以開窗支架完成腎動脈旁腹主動脈瘤微創治療。(圖五)

 

(圖五)

 

胸分支支架首例            

2015年六月八日,臺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團隊首先以胸分支支架成功完成第三型胸腹主動脈瘤微創治療。(圖六)

(圖六)

. 創新

開啟主動脈疾病微創治療新紀元:分支,開窗及煙囪三位一體新技術之結合

(圖七) 分支,開窗技術

(圖八)各式煙囪技術

 

 

(圖九)胸腹主動脈瘤分支支架實例

結 語

新世代主動脈瘤與主動脈剝離的微創術式,不但體現新技術快速發展與新科技不斷進步的醫療現況,正也是台灣醫界共同努力的成果。然而術後追蹤分析與研究的重要性不可言喻,不但是改進的依據,也是證實長期良好結果的唯一途徑,更是我們未來必須努力的方向。